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的原因
近年来,冥王星失去了它的行星地位,这一决定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。许多人都曾认为冥王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九颗行星,但是,现在已经宣布冥王星不再是行星。那么,为什么冥王星失去了行星地位呢?
一、行星定义变更
过去人们对“行星”的定义是只要是太阳系中的球形天体就可以称之为行星。然而,在2006年,国际天文联合会(IAU)修改了有关行星的定义。新的定义规定,“行星”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:首先,必须是绕太阳运转的天体;其次,必须有足够的质量和自身引力,以保持球形的形态;最后,必须要“掌控”其轨道周围的区域。而冥王星显然不满足最后一个条件。
二、清空区别
冥王星位于一个称为“清空区域”的地方。这一区域是指绕行星运转的各种物质在漫长时间的积累后,形成的一片空旷区域。然而,冥王星的轨道却与其他天体相交,而且其清空区域相较于其轨道范围而言,太小了。因此,在IAU重定义行星的时候,冥王星没有满足第三个条件,所以被剔除出行星之列。
三、行星质量不足
另一个影响冥王星被剔除出行星之列的因素是其质量。虽然冥王星很大,但它的质量仅占了太阳系中行星总质量的0.07%左右。而与之相比,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的质量占了行星总质量的71%。因此,一些天文学家认为,剔除冥王星可以更好地反映太阳系行星间质量分布的特点。
综上所述,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的原因有很多。无论如何,这一决定对我们了解太阳系和宇宙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。